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,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。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,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,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。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,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,预示着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将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飞跃。
产业竞争新焦点:碳达峰碳中和
从产业竞争的角度来看,碳达峰碳中和已不仅仅是气候履约问题,更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新焦点。欧洲《绿色新政》、氢能炼钢技术,日本的碳中和发展路线,英国的能源白皮书,以及美国的零碳排放行动计划,无一不透露出产业能源关键技术升级换代的紧迫性。这种升级换代一旦与碳产生关联,将可能引发碳边境税的实施,对我国高碳煤电产品的出口造成限制,进而压缩外循环空间。因此,提升我国科学技术和产业技术水平,成为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关键。
温室气体减排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协同性
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,温室气体减排与大气污染治理展现出显著的协同性。通过走碳中和路径,PM2.5和臭氧的协同治理有望实现根本性改变。近年来,“大气十条”和蓝天保卫战的实施成效显著,证明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同时,也能有效推动碳强度的降低。未来,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,污染物减排将释放出更大的潜力,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有力支撑。
能源结构调整: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
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手段。据模型推演,如果没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约束,仅凭现有的末端治理和管理减排措施,到2065年PM2.5浓度最多只能降至25微克/立方米。而有了碳达峰的约束,这一数值可降至20微克/立方米;若实现提前达峰并加上碳中和措施,则有望降至8微克/立方米左右。这一目标的实现,将极大改善我国空气质量,提升人民生活质量。
生态环境领域的多措并举
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,生态环境领域正积极采取行动。在资源增效减碳方面,城市发展需引导合理需求,提升用能效率,优化用能结构,降低用能负荷。同时,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为减碳提供了重要途径。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应用,不仅促进了自身节能降耗,还通过车联网、物联网、能源互联网等技术手段,大幅提升了系统增效潜力。
在能源结构减碳方面,生态环境技术面临诸多挑战。风、光资源的不稳定性要求加强与气象领域的合作,以实现更精准的资源预报和供电调度。此外,还需考虑气候变化对未来大气扩散条件和空气质量的影响,以及不同减排路径和气溶胶辐射效应变化对空气质量的综合影响。
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,不仅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,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。面对未来环境科技的诸多挑战与机遇,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,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,为美丽中国、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。